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林带领的学习记忆研究实验室,与多家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发现了记忆“快速泛化”新现象。通过揭示其神经环路机制,提出了记忆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论假说”。19日,其相关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记忆有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过程。目前,记忆编码和储存的神经机制已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对记忆提取的神经机制,人们却知之甚少。“记忆编码精准性理论”认为,最有效的记忆提取是使用编码时的相同条件,包括编码时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等。这种现象称为“记忆的精准提取”。
以往研究发现,记忆形成后需要2—4周才能形成记忆的泛化提取能力。众多理论假说认为,记忆的泛化提取能力是缓慢形成的。昆明动物所学习记忆实验室周恒博士等发现,记忆的泛化提取可在24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内形成,他们将此命名为记忆提取的“快速泛化”,并发现了快速泛化的神经环路机制。这一发现为了解记忆异常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早期应激生活事件可能导致绝望、自责、自罪等“负性记忆”形成,它与抑郁症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依据快速泛化理论假说可推测,“负性记忆”可能从过去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导致“自动负性思维”。这种记忆提取的过度泛化现象,也许是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模式特点。人们熟知的“第一印象”也是一种记忆提取的泛化现象。周恒等发现的快速泛化神经机制以及提出的理论假说,或为理解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脑的工作模式提供全新思路。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