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报 记者 何德花(文/图)
冬日午后,林海音在一间背阳的画廊里画牡丹图。这是他们夫妇在莆田油画城的工作室。街口的公告栏上贴着这里要搬迁的文件。“要抽籤拿新店面,大芬、厦门、义乌很多人都要回来,店面根本不够。”林海音的丈夫陈国华是莆田油画艺术产业协会秘书长。八年前,陈国华从深圳大芬村回到家乡莆田,开始了从“‘人工印刷机式’的临摹画师”到“‘私人订製’原创画师”的转型过程。这个转变,恰好也是中国油画产业的新变局。
福建莆田的油画城在市中心的城厢区,毗邻千年古剎南山广化寺。由于广化寺2018年要举行世界佛教论坛,油画城需整体搬迁。去年12月20日,油画城新址店面正在抽籤。“我的电话被打爆了,还有三百多人没拿到。”莆田油画艺术产业协会林剑平会长告诉《大公报》记者,在外地经营油画产业的莆田老乡,回乡兴业的意愿很高。
产业链完善 世界最大基地
油画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与改革开放同步,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油画生产基地,深圳大芬、厦门乌石浦、莆田被公认是世界三大油画产业基地。
“大芬村、乌石浦莆田话可以通行,只要莆田人撤离,店舖就要倒闭一半以上。”靠莆田人撑起半壁江山的深圳大芬村,不仅聚集了画家、画师、画工、画廊经营者、材料生产者、销售者等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也让大芬村成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芬村曾经一度销售佔全球商品油画的六成,但现在订单下滑,面临转型。”林剑平说。
科班出身的林剑平见证了中国油画产业的起落。“大芬村靠着港商,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一个村民小组发展到现在产值四、五十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样,港商那时候在莆田创办了第一家油画企业。”在学校时,林剑平就利用周末在厦门韩国人油画出口公司作画。毕业后,他投身深圳大芬村,从画工做到主管、经理。作画技艺和企业管理经验日渐成熟的林剑平,回到莆田创办自己的油画工作室,盖厂房、收学徒、接订单。“当时大芬村的订单都做不完。”
且行且挣扎 面临转型之困
在林剑平的公司里,一堆货柜正准备发往美国。“现在老外的订单价和二十年前的差不多,出口只是维持成本,但国内市场走势很好。”在林剑平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1995年到2000年,莆田的油画行业队伍发展到四万人。2007年,由莆田人垄断的莆田和厦门乌石浦的油画产业,销售额一度超过大芬村。
“大芬村的订单已经严重下滑,除了国外经济不景气外,打印机进入市场以及油画村数量增多的压力,让大芬村受到挤压,每个人都面临转型之困。”从大芬村归乡的陈国华已经度过了那个“非常痛苦”的日子。
“按要求作画当‘人工印刷机’没前途,画原创作品没有市场,房租都交不起。”这样且行且挣扎中,2008年是陈国华职业生涯的分水岭,他的油画原创作品“拖拉机系列”被评为优秀奖,陈国华开始了原创之路,“现在有九位签约画师团队,专做国内私人订製和中高端画廊,一年有2000多万元的业务。”陈国华说,从私人订製量价齐升,就可窥见中国经济明显强于欧美国家。
画法功夫牛 创意尚待突破
与陈国华不同,朱金柏的原创之路还处在“闭门修炼”阶段,但他的原创作品《宅院春秋》刚获得“八闽丹青奖”第二届福建美术双年展的金奖提名。“这是莆田油画的重大突破,代表莆田原创油画的艺术水准被专业认可。”莆田市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王金煌主任说。
同样以做油画订单出口的朱金柏,已有27年画师经验,他在与国内外业界交流中发现,中国超写实的画法、手上功夫在全世界都“很牛”,但创意却难以让老外认可。“中国的国画与油画相结合新的艺术形式会是未来的方向。”
朱金柏融合国画与油画技法的中国水乡与苏州园林为题材的作品一投入市场,订单就不断追加。用他的话来说:“寻找自己内心的那种美”是国内消费者的“初心”。
除陈国华、朱金柏外,一股走“中国元素与中国精神”原创之路的力量正推动莆田油画行业转型。卓朝晖、易明豪、陈汉卿等人,分别从深圳大芬、厦门乌石浦、北京宋庄回到莆田,他们十几个人成立了一个原创画室艺术沙龙“南山艺术联盟”,不仅探讨艺术,还举办各种活动,目标就是要推动莆田成为中国油画行业原创之乡。
林剑平也在打造一支新团队针对国内市场,“出口是获悉国际流派趋势以及艺术市场走向的窗口,各种时尚、创意艺术可以引领国内市场。”林剑平称,创新、创意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引擎。显然,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后劲,让他们看到了转型的春天。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