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高科技“抓手”护航中国基层扶贫“精细化”
新华社杭州2月5日电
新华社记者 任沁沁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4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专辟章节部署。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目前中国扶贫工作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救助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跨部门、跨系统、多专业协作的特殊工作,社会救助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
由于过去的社会救助工作采用“层层填报、层层上传”等人工手段,加之基层驻村干部岗位调动频繁,缺乏明确规范的管理体系,造成报表口径不一致、数据不对应等现象,“冒领、重复、过度救助”难以根除,社会救助的“动态”对象难以甄别。
2016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浙江省丽水市启动“社会救助一体化”平台项目,以“智慧办公、科学管理、精准核对、主动关爱”为目标,打造了一套完整、规范、精准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
通过救助家庭“一户一档”,救助对象“一人一档”的档案收集整理,以及救助对象救助内容、金额的详细汇总,该平台形成了“可统计、可分析、可回溯”的精确扶贫“大数据”。
“这一平台能有效应对复杂、海量数据,可用于大数据的采集、巡查和应用分析等;具备人工智能学习能力,可以不断完善提升,适应最新的应用需求;除此之外,还实现了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互联网安全高效的系统对接与数据共享。”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副主任金加和说。
如今,丽水市扶贫相关数据已实现层层向下“钻取式”浏览,以省级为例,可以简单点点鼠标,即时查阅全省、某市、甚至某村的报表。
“想看什么样的报表,想看哪一级的报表,想了解某位救助对象的详细情况,马上就能看到真实的、即时的、全面的、鲜活的数据。”景宁县民政局社救科科长张国东说。
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社会救助一体化”平台共输出核对报告近33万份,其中针对在册救助对象执行了四次半年度复核,输出核对报告近25万份,核查出疑似异常19483户,平均检出率7.71%,通过入户的调查核实,合计注销不合规救助对象13196户19568人。
“救助工作因此有了科学的抓手,确保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阳光救助。”丽水市民政局局长叶水源说。
不久前,借助“社会救助一体化”平台,通过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互通共享,丽水市调查出几起“错保”“人情保”“关系保”“重复施保”“过度施保”等问题。
青田县东源镇东源村低保户余碎杏,2011年3月申请为低保户。2016年平台上线的第一次复核,查出余碎杏已于2014年在缙云县死亡火化,随即迅速进行了低保注销。此前,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成熟,县域间的信息互通滞后,造成其死亡后仍累计发放数十个月救助金。
2015年开始接受救助的景宁县毛垟乡陈坪村委会低保户吴光德,在2017年底复核时,被发现其子于2017年8月7日购买了一辆奥迪小轿车。经调查核实,该户家庭收入增加,生活已然大幅改善,随即对其进行了低保注销。
以丽水市当前在册低保救助对象人均救助金308元/月计算,该平台避免约848万元/月的救助资金被错误发放;在精准核对、规范流程的保障下,让真正符合救助政策的困难群众获得了精准救助,确保国家的每一笔救助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除了让扶贫工作更加高效和精准,“社会救助一体化”还让救助变得更加亲民、主动。丽水市即将部署的“主动发现和关怀系统”,采用地理定位、移动采集、微信填报等技术手段,让社会爱心人士发现需要救助的对象时,可以随时随地协助申报,民政人员主动上门办理救助手续。
需要扶贫救助的对象一般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可以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也不知道如何主动申报。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认为,“社会救助一体化”这一高科技平台,为“主动发现、关怀”提供了技术可能,让扶贫对象实现“救助有门,门里有人”,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直接感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主动关怀”。
同时,通过建立救助网格,实现结对式走访,民政干部可及时掌握辖区内救助对象的生活情况,动态科学地调整救助待遇,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类错保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
张孝德分析,“社会救助一体化”平台最大的亮点是,工作人员通过移动端(手机)输入扶贫对象人员采集数据后,系统同步自动完成数据整理、甄别,符合救助条件系统即自动录入,实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无缝对接。
“不再受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展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以高技术护航精准扶贫,为地方扶贫树立了典范。”他说。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