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邹宇 实习生 傅黎黎
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她见证着中国社会巨大的变迁。余生100多年里,没生过大病,很少进医院,她是今年112岁的老人张术华。
1月31日,在璧山区璧泉街道内的一间房子里,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初见到张术华老人。
每天6点起床在客厅“晨练”
这个月,112岁高龄的张术华轮到儿子刘先德照顾了。
刘先德今年76岁了,是张术华老人第7个孩子。“我妈有11个娃儿,走了5个,还剩我们6个儿女。”刘先德告诉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说,他们6个儿女每个月轮流照顾老母亲,每人一年轮两次。
年岁增长,张老的听力几近消失,只有靠拢耳朵大声说,才勉强听得到。而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如从前,只是偶尔嘴上能回答几个字。而这些,也只针对存留在老人记忆中寥寥无几的人。
冬日里清晨6点,一片漆黑,四周寂籁无声。睡梦中的刘先德,总能听到母亲窸窸窣窣穿衣服、开门、打开灯的声音,老人拄着拐杖,在不大的客厅里独自来回踱步,算是晨练。刘先德说,张术华老人一生勤劳,是个闲不下来的人,所以即便是这把年纪也希望多活动。
爱吃水果爱吃肉,每顿能吃大半碗饭
说起老人的饮食习惯,刘先德笑着说,“她啥子都吃,不忌口。”
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来到张术华老人家中时,已近中午,厨房的锅里正热气腾腾,一钵鸭汤加一钵萝卜酥肉汤,是两位老人的午饭。
张术华老人虽然快满112岁,但胃口几乎没怎么衰退。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在老人家中看到,大半碗干饭,十来分钟的时间,老人便吃得干干净净。
“我妈吃饭一直夹肉,萝卜也不怎么吃。”刘先德说,老人爱吃肉胜过吃蔬菜。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还注意到,老人用筷子吃饭时,手也不怎么抖动,夹菜夹饭都很流畅,丝毫没有112岁的痕迹。
刘先德说,老人最爱吃的还有一样,就是水果。他记得,老人年轻时就酷爱吃水果,甚至有时是水果当饭吃。
112年的人生,没有住过医院,这是一个传奇。有时候感冒,也只是去诊所买十多块钱的药,吃了就康复。“能打针就不要输水,能吃药就不要打针,能不吃药就尽量不吃。”在刘先德看来,这或许也是母亲长寿的秘诀之一。
为人和善,凡事不爱计较
在刘先德76年的漫长人生中,他鲜有见到母亲发火的时候。“我母亲为人和善,凡事不爱计较。”
刘先德说,张术华老人年轻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物资极度匮乏的那个年代,农民之间发生点磕磕碰碰再正常不过,可是善良的张术华性格豁达,遇事不计较,所以她和其他社员之间几乎从不拌嘴。“她以前总说,吃亏是福。”
“小时候,我家就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刘先德望着坐在床上看电视的母亲说,“无论犯了什么错,妈从未打骂过我,最多就是嘴上说两句。”
张术华老人一生劳作,但她从不抱怨生活中的苦涩,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刘先德认为,老人平和的心态,也影响着子子孙孙。如今早已五世同堂的家族里,子孙们大都性格豁达,遇事不急不躁,淡然处之。
子孙孝顺是长寿之道
吃过午饭后,刘先德递了一张纸巾给老人说,“外面出太阳了,出去走走不?”张术华老人一边擦嘴,一边点了两下头。
老人住在没有电梯的四楼,记者看到,老人右手扶着栏杆,左手拄着拐杖,刘先德扶着老人的左手臂,一级台阶接着一级地小心走着。
来到刘先德女儿刘女士开的麻将馆外。“婆婆,这里坐。”刘女士赶忙从店里端出一把靠椅。
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温暖的一幕:张术华老人坐在椅子上,刘先德则站在老人的右侧,自始至终,老人都紧紧攥着儿子的手,没有一刻松开过。有几次刘先德松开了老人的手,老人好像小孩子一样闹起了脾气,嘴里嘟囔着“你要去哪里”,刘先德又重新握紧了母亲的手,不停地说“放心,我不去哪里,不会把你丢下”。
“张婆婆享福着呢,子子孙孙都有孝心。”今年85岁的邻居张奶奶说,子女们虽然都七八十岁,但照顾老人始终都是尽心尽力,吃的穿的都没怠慢,从没让老人受气。“老人心情愉悦,自然就长寿了。”
相关新闻 |